《乡愁》课文理解
《乡愁》从头至尾无一华丽的诗句,但诗行之间却充溢着荡气回肠的浓浓的愁绪。
《乡愁》解题
乡愁,是中国诗歌历久常新的主题。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等形象表现乡愁,抒发对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本诗作者余光中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乡愁》结构分析
全诗共4节,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在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第1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2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3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
第4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乡愁》语意理解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六月你好高级感文案
小时候离家读书,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所以乡愁是小小的邮票。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2023年会计人员工作计划及目标
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托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思乡之情上升到深沉凝重的家国之情。
《乡愁》写作特点
1.托物寄情,使思乡之情、家国之情有所依托,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2. 意象单纯而又丰富。诗歌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以时间的发展来绾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
3.令人瞩目的形式美。诗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诗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又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音乐之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4.时空结合。诗歌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间隔作为共同的特征,时空结合,使思乡之情、家国之情更显深邃隽永。
拓展阅读:《乡愁》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播放音乐《乡愁四韵》」
学生畅谈曾经离开家的感受,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愁。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大屏幕显示」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现居台湾,是台湾当代著名诗人、诗评家。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共40余种。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这是他众多乡愁诗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诗。
三、感知·探究
1、读──领略诗歌的韵律美:
⑴引导学生掌握有关诗歌的朗诵技巧:
要读好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语速、节奏、轻重音。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忧郁深沉,语速应该是深沉舒缓。
「教师范读,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⑵学生自由诵读、反复体味,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大屏幕显示:诗歌节奏的划分」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