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欢迎阅读与收藏。
1
今天我所说的篇目是陈从周先生的《说“屏”》,它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五篇。
一说教材
1、单元教学目标:
「1」单元内容: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发达,中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独具特色,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反映的是建筑园林、名胜古迹。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题材丰富多样,主题集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
「2」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说明文的一般特点,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现代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 2、《说“屏“》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本文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屏风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的使用屏风。
「2」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作为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教师应该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
3、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在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掌握常用说明方法的运用。由于学生还是初中生,阅读鉴赏能力还比较欠缺,为此我把理解本文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探究——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课堂上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法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及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研讨课文的重点段落,参与说话,让学生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
师生活动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由于上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口技》中提到过屏这种家具,因此由《口技》导入。
2.观赏几幅屏风的精彩图片感受屏文化的内涵。「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几幅不同色彩、风格的屏风图片,并让学生谈谈这些图片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从而初步感知屏文化。」
「二」 明确目标、检查预习 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堂课学习任务。
1.阅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理解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2.体会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3.激发大家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情况。
「三」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自已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文章,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设计意图 通过对旧课文的复习引入新课,既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又
为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由精彩的屏风工艺品画面导入,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激发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切实的感受。用几句话说明,又检查了学生对说明文写作的掌握情况。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
明确学习任务,同时也检验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能力。
限时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思考题概括课文内容要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一环节实际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的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明其作用。
「2」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
「四」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出示问题组,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1、 文章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方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 文章语言上有何特点?
「五」品味赏析 拓展延伸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好些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那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六」布置作业,经验存储
1、美读课文三遍。
2、从课堂上所说的其它那些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的器物中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个,整理好,写在周记本上。
「七」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作用 实用性 艺术性
说屏分类 金屏、石屏、木屏、 巧
设置 大小因地制宜、讲究造型、色彩、绘画 与整体相称、曲屏折度、视线远近得体
注重朗读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注意变换方式。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两个问题旨在对课文写作特色做全面探究,体味文章语言的诗情画意。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对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有更明晰的掌握。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传统的器物引发体验,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激发大家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让语文课堂向更远的方向延伸。
2
一、教材分析
《说“屏”》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五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在其悠久历史,丰富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几个精华,包括园林建筑,名胜古迹。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题材丰富多样,主题集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
《说“屏”》 是一篇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说明文。对于屏风,作者不是从专业者的角度,而是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看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方面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期望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不能只把它当说明文来教,教学中应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优美的特点。教学拟用一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点,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3.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4. 学习引用说明法,感受语言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说明对象及特点,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文章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审美情趣,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学习说明已有一段时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说明文的知识,掌握了简单的学习说明文的方法。《说“屏”》是一篇语言优美,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说明文。但很多学生对屏这一具体事物缺少直观性的了解,因此,教学开始,教师可通过用多媒体展示屏风的图片,增进学生直观性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于屏的学习和探究兴趣。文中几处关于屏的古诗词,学生不易理解,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五、教法和学法:
羽毛球比赛活动方案
教法:“点拨引导法”和“读——赏——移”三步教学法。
学法: 自读法、自主探究法和讨论交流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体现大语文观,实现综合学习,在上课之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过程由情境导入、学习新课、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四个板块组成。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标》要求我们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口技》中的句子引出屏的作用。要求学生说说屏的作用,初步感知屏。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进入下一板块——新课学习。
第二板块:学习新课,了解“屏”
这一板块主要由我是记录员,我是解说员,我是评论员,我是收藏家四部分个环节组成。
环节一:我是记录员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课文作者,解决文中的疑难字词。
1.介绍作者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著有《说园》等。
2.解决字词
字词注音,根据意思写词语。(多媒体展示)
环节二:我是解说员
这是本课的重点,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在此环节,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
1. 感知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 成果展示
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向大家讲解课文介绍了哪些有关“屏”的知识?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但由于理解能力的限制,回答还不够全面,其余学生交流、补充,然后明确。教师归纳,展示板书内容。
环节三:我是评论员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的学习方法,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环节四:我是收藏家
学生展示搜集的有关屏的诗句,教师补充。
第三板块:拓展延伸、学习民族文化
我是推销员
如果你是一名推销员,要想推销自己的商品,你认为需要抓住哪些特点,运用什么方法,怎样说才能快速地售出你的商品?(扇子或灯笼)
在这一板块,我先让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和“屏“类似的物品,并为这件物品做最简单的介绍。这样的教学设计,其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并能将所学的内容加以拓展,体会其中联系,从而实现知识迁移。
第四板块:布置作业
1.结合文章内容,为“屏”设计一段解说词。
2.从多媒体显示的图片中任选一种,写一篇小的说明文。(要求把握物品的特征,用途及历史文化意义)
八、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突出了这节课的重、难点,起到了归纳、小结的作用。
说“屏”
说明内容:屏的作用,屏的分类,屏的设置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分类别、引用、举例子
表达情感:向往、喜爱、赞美
3
今天我要说的《说“屏”》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5课。该单元共5课,内容多姿多彩,单元主题是介绍我国人民大众的智慧结晶——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其中《说“屏”》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作者陈从周,古建筑园林专家。王漫老师在《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中这样说:“《说“屏”》应该归入社会科学类的泛科学文本,因为它不是在说明“屏”这种事物,而是在谈“屏”如何才能给人们带来美感。作者要向我们读者讲述的是他发现的一个关于屏风的美学观点。”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说明文的一般特点,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现代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
2、《说“屏“》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本文向读者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对如何使用屏风提出建议,希望人们能更好地使用屏风,让现代的建筑融入一点古典之美。
(2)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作为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上,我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善于抓住文章主要信息,概括其内容大意,提高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品味小品文生动的语言,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教师应提供一些图片,帮助学生从直观印象了解屏风实物,从而更加容易理解本文。对课文内容教师毋需过多讲解,让学生以自学入手,要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鉴于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②、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感知文中古诗句的意境美。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引用古诗词的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在内容感知上,学生由于生活的时代和环境所限,对“屏”的了解有限;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引用古诗词较多,学生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呈梯度渐进。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展示精美图片,建立学生对屏风的直观印象,帮助学生消除时空隔膜,了解屏风、欣赏屏风的美。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自学中积极主动地探索、思考、实践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竞争,增大信息量、掌握方法,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文本
观赏一组屏的图片,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自主表达后,引导学生用文中一个字“巧”来总括感受)
(由实物图片导入,创设情境揭示课题,给学生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兴趣,并开辟自主表达的平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篇自读课文的特点,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感受,老师适当点拨,对学生适当表扬,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活跃班级气氛。)
(二)、自读文本,整体感知
1.积累引起你重视的词语。
(引导学生自读,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捕捉关键信息,领会作者的语言特色,突破教学重点。)
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善于抓住文章主要信息,概括其内容大意,提高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并藉此感知文章语言、整体把握课文。)
(三)、品味赏析、合作探究
1、你认为作者对屏是怎样的感情,请在文中找出依据。
(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均要做到得体才是”、“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从这些句子中,不难看出:作者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候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更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并期望屏风走进大众生活,我们能更好地使用屏风。)
(在本环节,教师引领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明确了行文思路,突破了教学重点,也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分析、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
2、你认为作者引用古诗词对这篇说明文起何作用?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3)“抱膝看屏山”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揣摩语句,组间交流、教师指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引用诗句的丰富内涵,突破本文教学难点。)
(四)、比较阅读,探讨语言
1.《说“屏”》与《古韵新弹话屏风》都介绍了有关屏的功效、种类和装饰等方面的知识。两文作比较,从语言风格上来看,你更喜欢哪一篇,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于小品文生动语言的体会,有机结合自主学习、全班讨论与教师点拨,更进一步突破教学重点。)
(五)、课堂小结,留有余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好些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我们如能将这些器物使用得宜,就能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丽。
(六)、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发挥想象设计屏:
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请发挥想象,每个小组设计一座屏风并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课后小组合作,学以致用。对于学生了解屏风的外观、作用,学会抓住特征介绍事物都有进一步促进作用。至此,整个教学设计有感知、有体验、有操练,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能力落到实处,突出学习乐趣,让语文学习成为能力训练的有效形式。)
四、说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巧
↗ ↖
似隔非隔↓神秘微妙
设使
置富有诗意心生向往用
得得
体语言生动↑善于引用宜
↖ ↗
巧
(板书是课文的纲目,好的板书应对整堂课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从既能提炼课堂主要内容又能简约、精巧、工整两个着眼点出发,凸显了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清晰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对课堂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对学生学习起到了提示和引导的作用)
4
《说“屏”》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阶段八年级语文第3单元第15课。该单元反映的是建筑园林,名胜古迹,共5课,内容丰富多彩,主题集中,其中《说“屏”》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作者陈从周,古建筑园林专家。
首先说教材。
作者着眼于向读者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对如何使用屏风提出建议和希望。本文多处引用古诗文,增添了屏风的文化意味。这篇课文特点鲜明,就内容而言,不能把它作为说明文处理,应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能力,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见过屏风实物,教师可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文章就好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等。鉴于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屏风的有关知识。
4、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
5、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语言。2、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引用的古诗文的含义。
其次说教学法。《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提倡。所以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如下:
1、导读法——创设情境,指导点拨。
2、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知识。
再次,说教学程序,分四个步骤来说。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教师出示一面屏风,由此导入:1、这是一件什么东西,谁能说明一下?2、大家回忆一下,那篇课文中提到过这东西?3、除老师提到的外,你还见到过什么样的屏风?
问题1有实物导入,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激发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并由问题2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至于问题3,《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篇自读课文的特点,此一环节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老师适当点拨,对学生适当表扬,达到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活跃班级气氛。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2、快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回答:「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做一个解释,并说明其用处。(2)本文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指出具体的句子。
此一程序的设计旨在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辨形的目的,培养学生的习惯。其中问题2的设计在于让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这一环节的时间实际上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反复朗读并变化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研讨课文,合作探究
1、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古诗词,并尝试理解。
2、老师提供《秋夕》全诗,让学生猜读字面意思,诗歌内容,进而猜测意境。老师点拨:此为一个失意宫女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皮肤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是一个孤单的宫女用夏日的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她在无聊中过着怎样的日子?
3、老师小结:这些古诗词使全文有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而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让学生体会文中古诗词的含义,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再次明确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并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说一下板书。就文章内容而言,首先就交待了什么是屏,并引出其“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的特征。紧承前文,介绍了屏风的三个作用:分隔内外,艺术点缀,挡风,而后介绍分类,最后点出用屏的不足,提出希望,含有期盼之情。而在字里行间又渗透着对屏的赞赏之情,所以做以下设计:
说“屏”
1、对象及特征
说2、作用和分类赞赏之清
屏3、应注意的问题期盼之情
4、再强调作用
5
【序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基于这一理念,我申报了温州市名师课题《新课程下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这篇说课稿就是根据校极公开课改编而成的,从中可见本人践行课题的历程。
【教材分析】
1、单元教学目标:
(1)单元内容: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发达,中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独具特色,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反映的是建筑园林、名胜古迹。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题材丰富多样,主题集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
(2)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说明文的一般特点,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现代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
2、《说“屏“》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本文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屏风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的使用屏风。
(2)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作为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教师应该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学情分析】在朗读能力方面,学生方言较重;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屏的小艺术品。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一面小屏风,由此导入:
1、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工艺品、屏风)谁能用几句话说明一下。
(这是一件贝雕的屏风工艺品。它有四扇组成,每扇长12cm,高31cm。屏风雕有“断桥残雪”、“花港观鱼”、“平湖秋月”、“三潭印月”等四处西湖胜景。)
大家回忆一下在哪一篇学过的课文中提到“屏”?
(《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2、除老师拿的屏风外,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屏风?学生自由谈论,并继续展示不同形状的屏风(搜集到的关于屏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让学生简单评述。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3、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xx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遇到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并注上音。
读一读,写一写下列词语:(多媒体展示)
屏风纳凉帷幕(蓦地、坟墓、朝暮、募捐、慕名、摹仿)伧俗忒雅俗美感史诗驻足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
自主回答:(多媒体展示)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由贝雕的屏风工艺品实物导入,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激发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切实的感受。用几句话说明,又检查了学生对说明文写作的掌握情况。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
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来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的特点,因此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无论从语言风格还是所运用的修辞方法、语段讲述的内容及描绘的意境均可,教师只要适时运用点拨引导法在精彩段落的写作和朗读方法上稍作指导,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旨在扫清阅读障碍,重在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的辨形目的,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限3分钟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思考题概括课文内容要点,通过分段训练,理清课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一环节实际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个过程。注重朗读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注意变换方式。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学生阅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讨论明确: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多媒体展示)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四)品味赏析拓展延伸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学生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
(4)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
学生可能会提到的句子。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小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表述自己的方法。然后派代表表达本组的意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合作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基础上。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③合作的时间要有定量。④要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⑤汇报时的语言表述应为:“我们小组认为……”
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在品味语言的同时指导学生朗读。
开展讨论,可借助影视媒体中的某些片断加以重现,将使课堂更生动。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4)“…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5)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1、拓展延伸
(6)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多媒体展示)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7)想像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六)布置作业
必做:美读课文三遍。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
选做: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七)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作用
↗↖
分类→设置
巧
通过练习体会课文用词准确,说明事物生动形象的特点,指导学生课后摘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为下节课领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做好准备。
多做激励性评价
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学习及课后作业,紧紧围绕“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这一主线展开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环节旨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让学生克服以往以书本为中心进行学习的倾向,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课堂内外的交流。
该题具有一定的发散性,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交流讨论,轻松自然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了学生人文底蕴,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要求。因时间的原因,本节课无法完成,可布置学生课后探究。
布置此项作业,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已经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写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作业布置应分层次。
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而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
说屏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本文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屏风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的使用屏风。
(2)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作为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教师应该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三、【学情分析】在朗读能力方面,学生方言较重;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用具】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屏的小艺术品。
六、【教学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的特点,因此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无论从语言风格还是所运用的修辞方法、语段讲述的内容及描绘的意境均可,教师只要适时运用点拨引导法在精彩段落的写作和朗读方法上稍作指导,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一面小屏风,由此导入:
1、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工艺品、屏风)谁能用几句话说明一下。(这是一件贝雕的屏风工艺品。它有四扇组成,每扇长12CM,高31CM。屏风雕有“断桥残雪”、“花港观鱼”、“平湖秋月”、“三潭印月”等四处西湖胜景。)大家回忆一下在哪一篇学过的课文中提到“屏”?(《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由贝雕的屏风工艺品实物导入,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激发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切实的感受。用几句话说明,又检查了学生对说明文写作的掌握情况。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来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2、除老师拿的屏风外,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屏风?学生自由谈论,并继续展示不同形状的屏风(搜集到的关于屏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让学生简单评述。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3、作者简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遇到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并注上音。(多媒体展示)(旨在扫清阅读障碍,重在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的辨形目的,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自主回答:(多媒体展示)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明其作用。
(2)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限3分钟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思考题概括课文内容要点,通过训练,理清课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一环节实际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个过程。注重朗读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注意变换方式。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学生阅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讨论明确: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屏风的作用屏风的分类((多媒体展示图片)屏的设置,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小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表述自己的方法。然后派代表表达本组的意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合作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基础上。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③合作的时间要有定量。④要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⑤汇报时的语言表述应为:“我们小组认为……”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四)品味赏析拓展延伸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学生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
(1)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回答问题。(《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多媒体展示)(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在品味语言的同时指导学生朗读。)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1)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多媒体展示)(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环节旨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让学生克服以往以书本为中心进行学习的倾向,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课堂内外的交流。)(
2)想像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该题具有一定的发散性,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交流讨论,轻松自然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了学生人文底蕴,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要求。因时间的原因,本节课无法完成,可布置学生课后探究。)
(六)布置作业必做:
美读课文三遍。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
选做: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布置此项作业,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已经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写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作业布置应分层次。)
(七)板书设计
说“屏”陈从周
作用
↗巧↖
分类→设置